近年来,开放自动化技术作为一股打破传统技术桎梏、推动IT(信息技术)与OT(运营技术)融合的强劲技术潮流,不断刷新着工厂智能化的发展面貌。在日益开放、智能、协同的技术环境下,开放自动化技术与工业蜂窝网、边缘计算乃至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融合,推动工厂智能化走向深入。

在这一背景下,产业技术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深耕开放自动化领域,早在5年前就推出开放自动化平台,并通过持续创新加速赋能工业场景,取得阶段性进展。作为重要成果的展示,施耐德电气近日联合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、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锐盈科技)、澜兔数界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,携手编写了《开放自动化赋能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》报告,并在2025年工博会现场隆重发布。

本报告是“5G边缘计算”系列的第三部,在前两部报告充分评估各项创新技术应用价值的基础上,深入探讨了开放自动化技术如何赋能智能工厂建设,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呈献出更具普适性的专业指南,重点呈现软件定义自动化技术与工业蜂窝网络、边缘计算平台的最新融合成效,为智能工厂的产线管控与运营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,助力行业生态协同发展。

转型之困:智能工厂建设面临的共性挑战

然而,通往“了不起的未来工业”的道路并非坦途。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三座难以逾越的“大山”:首先,是顶层规划之惑。 许多企业都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,但在“为何转”、“转什么”、“如何转”上缺乏清晰的路线图。企业的决策者面临巨大压力: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,另一方面是投资回报率(ROI)的灵魂拷问。如何在宏大的愿景与务实的业务增值之间找到平衡点,成为转型的第一道关卡。其次,技术融合之难。 这集中体现在IT与OT之间难以逾越的“数字鸿沟”。工厂内,ERP、MES等IT系统与PLC、传感器等OT设备往往是两套独立的“语言体系”,导致数据无法顺畅流通,形成一个个“信息孤岛”。“棕地改造”(对现有工厂的升级)的复杂性尤为突出,新旧设备并存、通信协议五花八门,使得系统集成异常困难。更关键的是,既懂IT又懂OT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短缺,成为项目落地的核心瓶颈。最后,价值落地之困。 不少企业投入巨资打造了亮眼的“试点产线”或“示范车间”,但实际生产中却成为“中看不中用”的盆景,如何将这些成功的“盆景”规模化复制成覆盖全厂乃至全集团的“风景”却步履维艰。规模化推广带来的成本压力、数据安全风险以及运维挑战,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。让智能化投资如何真正沉淀为可持续、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是所有企业面临的终极考验。正是因为深刻理解了这些挑战,以施耐德电气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所展示的创新理念与生态实践,才显得尤为珍贵。他们提供的不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,更是破解上述难题的系统性方案。

IT/OT融合:破解“信息孤岛”与“成本敏感”

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男从企业云服务的视角,点出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的三大痛点:信息孤岛、业务连续性要求高与成本敏感。

“制造业的数据来源极其复杂,IT和OT系统的数据没有完全打通,就谈不上AI对企业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。” 王宇男表示,IT与OT的融合不足是根本问题。此外,生产场景对系统的稳定性如:单点故障导致的业务中断、网络抖动、数据时效性“零容忍”,且企业对每一笔投入的ROI都精打细算。

为此,锐盈科技与施耐德电气等伙伴合作,共同打造统一的数据平台,并在云、边、端架构下为企业赋能 “我们不强调所有数据都上云。” 王宇男解释道,“云端负责大数据分析,边端负责贴近业务的实时计算,形成本地闭环。端侧则通过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完成数据采集与反馈控制。” 这种分层架构,既保证了实时性与稳定性,又优化了成本,结合锐盈科技的自动化运维工具实现关键业务实时监控,故障自愈,数据清洗和分析为破解制造业的数字化难题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。

共创一个高效与可持续的工业未来

当今的制造业,从宏观政策的指引到企业巨头的战略布局;从5G、AI等前沿技术的落地,到开放协作新生态的构建;从顶尖的灯塔工厂,到赋能中小企业的普惠方案——一幅“了不起的未来工业”画卷,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我们面前展开。对于广大挣扎在转型道路上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,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,封闭的系统终将被打破。唯有拥抱开放,投身协作,积极利用模块化、平台化的新技术,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、通往未来的确定路径。未来工业的浪潮已至,是时候扬帆起航,共同驶向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“新蓝海”。